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什么是“空心病”?孩子患上“空心病”怎么办?

时间:2023-12-05 16:52:07  来源:  作者:

所谓“空心病”,指的是学生学习没有动力,生活没有追求,也没有任何感兴趣的事情,甚至与他人的交流和接触也越来越少。

值得警惕的是,以前这种现象大多发生于大学阶段,但当前已呈现出低龄化倾向。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空心病”?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如何防止孩子患上“空心病”?

 

“空心病”的主要表现

 

一是目标及兴趣缺失。

二是自我价值感不强,自我认同感低,缺乏价值感和意义感,不自信不积极,也找不到自己的节奏。

三是情绪感知力低。不愿意主动与师长或朋友交流,存在明显的人际隔阂。

四是存在情感障碍。表现为与人的情感联结能力低,不太会换位思考。缺乏爱心、同情心或感恩心,情感张力弱,一旦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出现过激情绪及行为。

 

导致孩子出现“空心病”的家庭原因

 

1.家庭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有的父母缺乏或忽略对孩子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或者认为这是学校的责任。实际上,家庭是孩子从世界上获得爱和认同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来源。

家庭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在观念形成的黄金期,成长方向感不明,看待事物的底层逻辑错位,由此也阻碍是非观和责任感、使命感的有效形成。

2.缺陷取向的家庭氛围和管教方式

有研究表明,在青少年心理问题中,由学业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位居前列,主要表现为厌学、考试焦虑等。而厌学孩子所成长的家庭中,家长多习惯采用“缺陷取向”的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也自动地采用攻击、指责、鄙视的方式和彼此交流。

这些孩子的家长往往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缺陷,或是把原本中性或积极的事物解读为负面,即使在孩子做出一些比较值得称赞的事情时,依然采取贬低的方式去回应和评价。

3.心理需求长期被忽视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成长最快也是情绪变化最大的阶段,一些父母却忽视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要,不仅不关注孩子内在动力的激发,还容易用成人思维来要求和控制孩子,或者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

4.“习得性无助”心理根深蒂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在心里可能已经发出了无数次呐喊,行动上付出了无数次努力。但发现父母没有觉察,生活没有改变,学业压力没有减少。

孩子慢慢体验到强烈的“习得性无助”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和光亮,于是选择了逃避现实或放弃心灵对话,也放弃与外界的交流,逐渐变成“空心病”患者。

 

如何防止孩子患上“空心病”?

 

首先,家长应更新教育理念。父母需要不断学习并更新自己的知识观、育人观,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学会有效的沟通技巧。

比如不拿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多给予孩子鼓励等。

第二,应该注意观察孩子平日在哪些方面具备一定的天赋,对哪些事情感兴趣。父母要给孩子创造机会和条件,用一种鼓励而非功利的方式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事,而不要盲目随大流催促自己的孩子去学其他人都在学的课程。

第三,家庭教育要回归生活。父母不要只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真实需要,在生活教育中传递和培育孩子内心的主动力量、抗挫意识、人际能力及兴趣爱好,培养孩子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力和获得幸福感的能力。

第四,注重孩子的价值观培养与内在动力激发。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最初的思考并尝试进行生涯规划引导,帮助孩子树立人生的目标,为孩子埋下成长的“支点与根系”,锤炼开启内在动力的“钥匙”。


百晓计划·自主学习训练营

桂百晓自主学习训练营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为主旨,打造孩子训练+家长讲座的双模式,靶向训练提升能力短板,帮助孩子从根源提高各项能力,达到综合成绩提升的目的。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促进亲子关系更和谐。